作者:许 杰 编辑:许 杰 编者许杰按:自有文明,即有孝道。孝是炎黄民族延绵不绝的道统,孝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孝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中国历史上曾有最著名的十大孝子:舜、刘恒、曾参、仲由、闵损、郯子、老莱子、董永、丁兰、江革。如果中国古代十大孝子有孝感动天的故事,那么谁排十孝之首?是孝感动天的舜?是亲尝汤药的刘恒?中啮指痛心的曾参 ?是百里负米的仲由?是芦衣顺母的闵损?是鹿乳奉亲的郯子?是戏彩娱亲的老莱子?是卖身葬父的董永?是刻木事亲的丁兰?是行佣供母的江革? 都不是! 那是谁?他就是位于湘鄂赣交界处相思山区的著名孝子,比笔者许杰高八个字辈的先祖许伯泰,他诊病尝父粪,母病魂药归。 巴陵城曾有一座孝节祠(现岳阳小港粮库所在地原有48间房),与之相关的岳阳县相思乡荷花山(现已改名为荷家山),还幸存着孝节牌坊遗址。它们都是为被誉为中国“孝圣”许伯泰及夫人傅氏而建。 许伯泰生于康熙庚申(1680)年,是著名学者和天文学家许伯政之长兄。他从小就很敬重长辈,孝奉父母。康熙丙戍巳(1706)年,许伯泰在郡庠(巴陵郡办学校)备考乡试(生员、秀才参加的省一级科举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惊悉家父客居长沙而病,忙弃学前往(其父许时浩当时执掌湖南盐政,为前清进士和著名学者,其传世之作《浪涛沙·相思八咏》曾倾倒过无数文人墨客)。当时官医疑伯泰之父许时浩患有痢疾,只有辨大便之味才可确认。伯泰听说后二话不说,找到父亲大便尝其之味,终于让官医对症下药。父病刚愈,忽报母病急。伯泰又连夜从长沙星沙策马驰归相思荷花山。当时,巴陵城有施药者,伯泰因急于了解母亲病因,便快马加鞭前往求药。在过长沙水渡河时,马惊立岸边,不敢过河,伯泰大吼一声:“畜生,是你的命重要还是我妈的病重要?”,刚说完,马纵身跃入水中。因风大浪急,人骑不幸溺死。当天晚上,许母见大儿伯泰骑马提药回来,挂之墙上。许母服药顷而汗出,顿觉轻爽舒服。久不见伯泰床前问安待候,许母呼之收拾药碗。大儿媳傅氏答曰,夫君根本没有回来。许母继而恸哭,方知长子遭遇不测,骑马送药者为其魂魄也。 儿死母忧,不等病愈,许母便带领一家人寻到水渡河边,对天对地对茫茫湖水跪拜。第三天奇迹出现了。伯泰和马两具尸体浮出水面,更奇的是伯泰仍骑在马上。家人小心翼翼地将马和伯泰保持原样抬回相思山。所到之处,人们倾城出动看稀奇。经过原相思乡杨段村月形山时,伯泰尸体歪倒在马背上。 “莫非伯泰想葬身此地?”就这样,旷世孝子许伯泰就长眠在离老家约4公里的月形山。这故事带有神话色彩,但生前许伯泰确是闻名遐迩的孝子。 康熙深感伯泰至孝,谥之为“文林郎”,宣旨在巴陵城修建孝子祠,并御批在相思荷花山建“纯孝生员许伯泰”及其夫人傅氏守节忠孝的“孝节牌坊”。于是,节孝妇傅氏亲任主持,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建起了规模宏大高达10米的孝节牌坊。可惜,彪炳青史的孝节牌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毁于“文革”运动,岳阳城的孝子祠(现小港粮库)更是销声匿迹。 清朝著名学者吴敏树也大感伯泰的旷世奇孝。他在《许孝子传》一文中感叹道:“孝子之为孝也,岂不悲哉!方其犯风泛舟,意急归,诚不知择,及溺以死。魂魄犹切切以母病为急,何其孝也!世人之子,或父母病焉,漠然若无有,而许君独至如此如此耶。夫许君之孝,不得生而尽其孝,而以死,而不可悲耶!” (本文根据民国丁丑(1937)续修的《许氏大会谱·卷三十二上·荷家山世系》卷之第19—22页、《许孝子传》、1993年续修的《许氏族谱。卷首丁·文翰外集》卷之第2—6页以及民国癸酉(1933)年续修的《许氏族谱大全·卷四十四·墓志铭》)。 (本文摘自1988年5月22 日《岳阳晚报》第三版,此文有改动) |
紧急寻人启事许佳良,男,12岁,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培英中学初一
今天在长沙工作的陈总找到笔者,他想寻找原岳阳市的一位同学,叫
我叫许若飞,系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人,出生于1989年,在福建省漳
钟雄付,田,现年76岁,湖南省岳阳县毛田镇白若村凤凰片楼畈组村
我是长沙市雨花区许蛟。我的表弟谢博睿,15岁,身高1.6米。于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