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 杰 编辑:许 杰 2019年3月20日,88岁的安庆石化老工人许惠春去世。 这位生前每月有几千元退休金、但生活非常清苦的老人,虽然没有留下一分钱存款,但却留下了一纷珍贵的遗产——子女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厚厚的几沓捐款单,牵扯出他化名“李记”将近40年匿名资助受灾群体和困难家庭的爱心故事。 许惠春老人祖籍江苏无锡,生于1932年,14岁时只身一人前往上海做学徒,1951年成为国营职工,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州玉门油矿工作。随后,他转战安徽淮南、湖北等地。1974年许惠春老人来到安庆石化,直到1992年退休。退体前是一位是非常普通的老工人——八级木工。 三十多年来,安庆石化办公室不断接到全国各地打来的电话,对方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诉求:寻找曾帮助过自己的“李记”,但最终都没能找到。 1991年,安徽省颍上县遭遇受特大洪水,其中寄自安庆石化、署名“李记”的多笔汇款引起媒体的关注。然而,经过多方寻找,整个安庆石化并没有“李记”这个人。 1998年夏天,安庆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水,安庆石化工会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一张3000元定活两便的存单背后写有短短的10个字:“请将此款转给灾区,‘李记’”。 “李记”隐名捐款的事迹成了安庆石化全厂上下的热门话题,“李记”也成为安庆石化第2届“讲奉献十件好事”颁奖大会上唯一缺席的获奖者。当1998年夏天安全遭遇百年洪水灾害又一次收到“李记”捐献的3000元及其留言后,“李记”的名字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年,人们从受赠人处了解的捐款数额分析,推测“李记”应该是收入高、家庭条件好的这一类人群。可是怎么也想不到,“李记”竟然是安庆石化一位非常普通的工人——许惠春老人! 根据许惠春老人的大儿子许海鑫整理的单据来看:从1981年起,老人开始年年捐款,多数年份捐款20元至1万元不等。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两笔大额捐款,每次1万元。 小儿子许海石说,捐款单散放在各个箱子中。在已找到的捐款单中,年代最久的是1981年的一张捐款单。捐款单已经发黄,金额为20元。 从那以后,老人年年捐款。捐款数额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每年数量递增。捐款面从自然灾害、慈善活动、希望工程到报刊上看到的需要救助的贫困家庭……其中,青海玉树地震捐款3000元,甘肃舟曲地震捐款3000元……捐款总额达到10多万元。而且这些捐款每次用的地名都是虚拟地址,每次的捐款署名也都是“李记”。 殊不知,生前的许惠春老人是何等的朴素!买菜永远买最便宜的,连吃剩下的菜汤都不舍得扔,留着泡米饭吃。穿衣一年到头就穿几件工装。用了几十年的老家具从来没有更换过,连灯泡都换成最小瓦的。 许海鑫三兄弟心疼父亲,他们买菜买肉送去,但父亲板着脸,坚决不要子女花钱。给父亲买的衣服,也被父亲扔在一旁,以此杜绝子女再次买衣服的念头。 许惠春老人爱吃肉,却舍不得买肉,每次去菜市场都是买猪皮回来炖着吃。有一次,家人发现许惠春买了猪蹄,这让全家人乐开了花,心想以为老人“想开”了。可是令家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吃完猪蹄子,又将骨头洗干净后放到锅里煨汤! 2016年,家人为患脑梗卧床不起的许惠春老人请了保姆。谁知保姆来了直噘嘴——老人家里太破旧了:水泥地面、墙上竟然贴着报纸,连个像样的家电都没有!为了留住保姆,三兄弟只好买来了新被褥和新电视,并嘱咐保姆要舍得买菜买肉。 许海鑫一家并不富裕,直到现在三兄弟还骑着电动车。许惠春的老伴章美芳股骨头坏死,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常年卧床。然而在九十年代初,当万元户还屈指可数时,许惠春老人一捐就是1万元! 看着父亲留下的一张张捐款单,许海鑫兄弟忍不住掉泪:“我们之前抱怨过父亲,说怎么能把生活过那么清苦,怎么这么抠、怎么连一分钱都不舍得花……” “现在回忆起来,我们误解了父亲,没想到平凡的父亲做着这么一件不平凡的事情!” 许海鑫说:“这些沉甸甸的捐款单,就是父亲留给我们晚辈的最后一笔‘财富’,我们一定会把父亲留下来的良好家风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