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 杰 编辑:许 杰 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三年遭受大面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主要产粮省区受灾最严重,饿死了不少人,人们三五成群逃荒乞讨,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但是有一个地方却是风景这边独好!不但没有人外出逃荒讨米要饭,反而收留乞讨之人;不但热情接待穷亲,而且无偿支援39万斤粮食给兄弟单位! 这个地方是哪里?是湖南省岳阳县毛田区。 8月17日,笔者前往岳阳市人民政府家属院采访了现已93岁的当事人许志龙老人。他老人家曾任岳阳县毛田区委书记、长沙县委副书记、岳阳县委书记、岳阳市农委主任、岳阳市政府巡视员。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志龙老人担任毛田区委书记期间,带领六万毛田人民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战天斗地,治理穷山恶水,将一穷二白的毛田大地建设成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毛田被树为与大寨齐名的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 谈起五六十年代的毛田,用“穷山恶水”来形容最妥切。 当时的毛田区包括相思、毛田、南冲、云山四个人民公社,共有六万多人口,自然条件极差,“山是剥皮山、水是祸它水,土是黄泥土”。到处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全区50000多亩耕地,分布在8000多座山头和5000多条沟壑中,而且都是冷浸田、重沙田,粮食产量很低。但是以毛田区委书记许志龙为首的六万干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大规模的治山、治水、改土、修公路,很快征服了这里的穷山恶水,改变了毛田的面貌,引起了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书记华国锋和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的重视,实现了许志龙向全区人民提出的“上小说,上电影,上北京”的奋斗目标,并受到了泽东主席、华国锋主席、胡耀邦总书记等前后三位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胡耀邦还写下了称赞许志龙的诗:“云山苍苍,溪水泱泱。志龙之风,山高水长”。 毛田过去叫“茅田”,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人民生活很苦,一般都是以红薯为主食,糠菜半年粮。民间还流传着一首歌谣:“早上吹牛角(红薯拿在手上吃),中午绊糠砣(红薯上沾着几粒大米),晚上还是现家伙(晚上仍是吃红薯)。”而通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毛田区四个人民公社、76个大队都实现了队队增产,户户增收,人们丰衣足食。而1959年起出现的三年自然灾害,全国绝大部分农民食不裹腹,纷纷外出逃荒讨米要饭,而地处相思山西麓的毛田区却是桃花洞天。 许志龙老人回忆,1959年,相邻的湖北省通城县北港区遭受了严重的干旱,1960年春荒不济时,大批群众纷纷来到毛田讨饭,为了避免极少数干群不理解,凭什么要将用血汗开荒造田种出来的粮食招待他人?许志龙召开区委会议,号召全区群众热情接待来自湖北通城、赤壁和江西修水等地来的群众,尽可能给予粮食援助。接着,通城县北港区委书记张文华又前来毛田购粮。当时区委有个别干部不理解,毛田也遭受了同样严重的自然灾害面,也应备不时之需。许志龙又召开区委会议统一思想,如果不借粮给北港区,那里就会饿死很多人。这个粮不管是借还是卖都得给粮——这是救命粮!救人一命胜造七给浮屠!如果是买粮,当时市场价每百斤百元,北港区根本没有这个财力。因此,毛田区委研究决定,不卖议价粮(即市场价),而是借39万斤粮食给北港区。听说是借粮给他们,北港区委书记张文华脸上乐开了花!因为三万北港人民有救了!1961年北港区还粮时,考虑到交通不便,人力成本大,毛田区委只要求以统购统销的价格,即以每百斤粮食9.5元的价格付款给毛田,不到市场价的十分之一。当年,湖北省委向国务院汇报了岳阳县毛田区借粮救灾的这些情况,国务院特发通报表扬了毛田。后来,华国锋主席听说这件事后非常高兴,对许志龙连连点头称赞说:“你们坚持了社会主义,干得不错!人家想都没有想到的事情你们做到了,这就是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是共产主义风格!这就是无产阶级感情!这种互助精神难能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