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定国 编辑:许 杰 编者许杰按:许定国1952年出生于广西柳州市,湖南省衡南县人。1978年10月考入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衡阳市教育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院教务科长、教育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高校合并后任衡阳师范学院(二本)首任学生工作处处长、武装部长,初等教育学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和化材与材料科学学院总支部书记,2012年他以正处级、副教授退休。他荣获衡阳市优秀教师、湖南省高师教研员和国家曾宪梓教育基金高师优秀教师奖。他是湖南省文艺理论、美学学会、演讲与口才学会等会员和副理事长。出版《外国文学》《写作》《文艺鉴赏概论》著作。论文若干,如王船山古典美学系列十余篇,“衡阳地名文化系列”若干。许定国教授退休后,在柳州日报、新浪微博、衡阳日报及其他刊物,发表了数百篇文章。下面发表许定国教授刚刚完稿的《乡愁何处寻“乡都”——衡州地名古今谈“乡都”篇》 一,乡都:乡愁萦绕的寻根路标 (1)“缘起”。 近年来我国各地盛世修谱的热潮方兴未艾。网上寻根问祖的各类“网吧”、“群站”、“贴吧”等如繁星点点。由于一般族谱记载祖上迁徙大多集中在明清时期,各地乡镇村庄当时多以“乡都,都甲”命名,因而常见这样的疑问:如“祁阳县方谷乡第七都在哪里?”,“耒阳西乡四都失鞭塘是今哪里?”,“知道曾国藩祖先落籍衡阳光政乡三都八甲是哪里吗?”“谁能告诉我衡阳慕道乡二都九甲,三十八都九区是同一个地方吗?”又如大家津津乐道历代湖南有12个“状元”,衡阳有两个:衡山(衡东)元代何克明,清代彭浚,但很少人知道何是“衡山义城乡十三都人”(霞流),彭是“衡山沱字15区人”(珍珠乡)。因而近年来各地都有不少介绍本地古代“乡都”与今地名对应的文章,如我省湘乡县有“湘乡都坊歌”等,介绍全湘乡县12个乡,44个都。贵州省遵义有《明清时期里甲地名对照古今》,为本县三十七个乡镇地名对应明清的“都甲”。江西吉安万安县则有对本县明清时三个乡,三十四都,一个军都,七十六个“图”(村)的古今地名对照表。全国各地,都有本地明清时大量的“乡都,都甲寻根”信息发布。本文从《衡州府志》《衡阳县志》(嘉靖、乾隆、同治),衡山、耒阳、常宁、祁阳等县县志,及《湖南乡镇简志衡阳市卷》等处搜集资料,尝试对衡阳市各县明清时“乡都”地名古今对照作初步探索,籍以丰富和普及衡阳地名文化宝库,更为海内外衡阳游子寄寓乡愁提供故乡路标。 (2)“释义”。 “乡都”是简称,准确说是“乡都,里甲”。即乡镇与村庄。我国秦汉以来在县以下有“乡,亭,里”制度。宋代有“都保”之称,保,即“保甲”。“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时改乡为“都”,都以下设“甲”或“里”,即自然村户,后改称“图”。南北叫法不同,北方沿用金,元朝的“乡里,乡社”制,南方深受宋代“都保制”影响,都用“乡都里甲”称谓。有专家认为,这是混合了宋代的“都”与明清的“甲”造成,“都甲”是“民间话语”。但是纵览南北各地族谱家谱资料,明清以来六百多年,“乡都里甲”已成为我国乡村基层稳定的地域建置。“乡,都,里”三级(或乡,都,甲),对应今天的“乡镇、村、小组”地名。乡与都或分属或单列,下辖“里、甲”,大抵100户为一里,10户为一甲,找到了特定的“乡都里甲”,就找到了自己一家一族的“根”,因为古人“聚族而居”,同一乡都,同一里甲,就会是同一宗族。祖先在庄重的“葬礼祭祀”时都要给逝去的亲人写上“都甲路引”烧化,就是给他们指示后人所在的“都甲”方位。而我们追寻自己“从哪里来的来时路”,一个重要路标也正是“乡都里甲”。 二,牢记乡都,不忘祖宗:明清衡州府各县“乡都”概述。 “乡都”由于一定程度上是“非官方”的民间话语,所以虽然基本体系大致相同,如大多以数字排列,所指地域方位不变,但各地的“乡都”表述方式却各有特点:如有的“乡”下辖“都”(衡山县),有的却“都”内有乡(衡阳衡南县),更有的有“乡”无都,乡下设“里”(祁东耒阳),有的则以地名为都名(常宁),有的则以“区”代“都”,甚至以特定编号命名,外人无法看懂(衡山衡东)。至于“里甲”,所指地域更小,加上年代久远地名变化更替,一般寻根到“乡都”一级。(也有“里”下辖“都”,如湘乡县)。以下大略分述衡州各县“乡都”。(由于衡阳衡南曾合一县,衡山衡东亦是,故有合述也有分述)。
1,衡阳县衡南县“乡都”概况。 (1)分合:这两个县的三次分合史超过百年:第一次“分”,是在263年前的1756年(乾隆21年),以“幅员辽阔,路当冲要,事繁难治”理由,分拆衡阳县东南部成立“清泉县”(今衡南县),保留西北部仍然叫衡阳县。据史载,清泉县当时人口25.41万,衡阳县人口26.11万。一说总合56.3万。超过清初衡阳县人口两倍(《近代衡阳地区市镇交通特点》吴小珍)。在明清时我国县域人口数中是大县水平(大县20万,中县10万,小县5万)。县域面积则更大大超过同地区其他县,二县总面积5172平方公里(衡阳2556,衡南2614),而衡山县944,衡东1926,祁东1872,耒阳2656,常宁2046,均为平方公里。分开后有156年。第二次是“合”。民国元年1912年1月,合并衡阳、清泉二县定名衡阳县,共40年。第三次是“分”,1952年4月,根据政务院决定,折衡阳县东南境一、二、四、九区置衡南县。三、五、六、七、八区归衡阳县,至今67年。 (2)乡都:清康熙三十年(1691)废甲设“都区”,衡阳县设42都(含后分的清泉县)。按东南西北“四乡”分:西乡1——22都,北乡40——42都,都是今衡阳县地。南乡23——30都,东乡31——39都。乾隆时,以23——39都置清泉县(今衡南县)。同治时又废都区,设乡镇,共9个镇4个乡:即金华、福政、重安、乾安、钟武、永康、岣嵝、义化、紫霞九个镇,永福、永靖、仁义、成德四个乡。民国时加船山镇是十个镇,四个乡同清末。后民国28(1939)年有45个乡镇,724保,83058甲。1949年属今衡阳县有2辖区,21乡镇,364保,4135个甲。属今衡南县有2辖区,19个乡镇,292个保,3001个甲。 (3)衡阳县乡都沿革。该县史料记载详在“乡”而略在“都”。据同治《衡阳县志》:“其乡分25都,都(下)分十区或十二区。都自一至二十二,自四十至四十二。一都至七都曰长乐乡,八都至十一都旧曰金兰乡,十二都至十五都旧曰永福乡,十八都至十九都旧曰光政乡,二十都二十一都旧曰重江乡,二十二都旧曰清化乡,四十都四十一都旧曰政义乡,四十二都旧曰募化乡(后改慕化)”。(此处“二十五都”恐系旧说,且讹脱“十六十七都”,经考或属“永靖、昌平、福政乡”,今渣江、金溪、溪江、界牌一带)。较详细的则是整理出的“明嘉靖衡阳县各乡区位”及“清末民国衡阳县古今乡镇地名对照”: 明嘉靖衡州府志是这样介绍:永福乡,县西北一百里;金兰乡,县西百二十里;长乐乡,县西七十里;政平乡,县西南五十里;建兴乡,县南七十里;长平乡,县西南五十里;怀节乡,县南八十里;东阳乡,县南八十里;枣泉乡,县东二十里;新城乡,县东南百二十里;衡阳乡,县东八十里;慕化乡,县西百一十里;光政乡,县西北九十里;清化乡,县西南七十里;重江乡,县西北一百里;慕道乡,县东南一百里;慕政乡,县东北二十里;政义乡,县北十;太平乡,县西南十里。(此段似漏“零泉乡”县东十里)。如是,则有20个乡。 “衡阳县地名古今对照”:樟木乡,西汉属承阳县,清同治属佝偻镇,民国属礼义乡。集兵镇,同上,但民国属佝偻乡。佝偻乡,同集兵镇。潮江乡,同上,但同治间属义化镇,民国属义化乡。杉桥镇,同潮江乡。板市乡,同上。樟树乡,同上。西渡镇,西汉属承阳,宋代置西渡镇,清末置乾安镇,民国置成德乡。岘山乡,同治间属钟武镇,民国属钟武乡,乾安乡。井头镇,明洪武为长乐乡,清康熙年间为第五都,清末民国属永康乡。关市镇,明代属长乐乡,清末民国属永康镇。演陂镇,清末民国属属仁义乡。栏垅乡,同演陂镇。库宗桥镇,清末属金华镇,民国属金华乡,金兰乡。金兰镇,明代置金兰乡,清代设金兰镇,民国复置金兰乡。曲兰镇,清末属重安镇,民国分置湘西乡,船山乡。洪市镇,清同治十年(1872)至民国31年(1942)属重安镇,1943年后属福安乡。大安乡,清同治间属重安镇,民国属湘西乡。金溪镇,清末民国属永福乡。溪江乡,清末民国属永靖乡。界牌镇,清同治间属福政镇,民国为福政乡。石市乡,同界牌镇。渣江镇,清咸丰同治间置渣江汛,县丞署,民国分属昌平乡,渣江镇。三湖镇,清同治间属重安镇,民国分属福安乡,昌平乡。台源镇,清同治间属紫霞镇,民国时属紫霞乡。长安乡,同台源镇。 (4)衡南县乡都沿革。相对来看,清泉县史料则详载“都”而略于“乡”,且“都”大于“乡”,整理出有“衡南县各都古今对照”(据《清泉县志》及《清泉古城迹市场学堂图》等)。上述衡阳县从一到二十二都,四十到四十二都。清泉(衡南县)则是二十三都到三十九都: 23都,城南50里,旧名清化3都,泉湖、排山、宋家桥、大水江、岐山等。 24都,城南60里,旧名政平上里4都,七宝山、信塘铺、柞树坳(柞市)。 25都,城南30里,旧名政平上里1都,茅洞桥(茅市)、南乡堡、长丘墈、曾丫坪。 26都,城南25里,旧名政平上里3都,洲巩桥、烟竹铺、神山头、路口铺、新桥。 27都,城南3里,旧名太平1都,洪山庙、小星桥、古磉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