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 杰 编辑:许 杰 古代人称呼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人有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词汇来表示。例如,用汤饼代指出生三天的婴儿,用碧玉年代指十六岁的女孩。而且在称呼男女的年龄上也有区别,男性一般称“寿”,而女性一般称“福”。古代关于年龄称谓的词汇非常多,下面笔者许杰将主要的年龄称谓分为四大类。 一、从婴儿到儿童的十个称谓 1、汤饼:指出生三天的婴儿。古时有个风俗,婴儿出生三天时会邀亲友吃汤饼。 2、襁褓:不满周岁的婴儿。襁褓(qiǎng bǎo)原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初度:满周岁的婴儿。《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4、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5、孩提:古代指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2—3岁的儿童。 6、垂髫:指7岁的女孩和8岁的男孩。 髫(tiao),指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儿童在跑动时,下垂的头发会一颠一颠地抖动着,像是人的点手招呼的动作。 髫年:女孩7岁“髫年”:髫(tiáo),幼童时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龆年:即儿童换牙之年之意,泛指8岁的男孩。([tiao):儿童换牙。 7、教数之年:指9岁儿童。 8、黄口:指10岁以下儿童。黄口原意是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9、外傅之年:指10岁儿童。古代贵族子弟10岁时出外就学,因所从之师称外傅,因此,外傅之年就作为10岁孩子的代称。语出《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10、总角:9—14岁儿童的泛称。古代9-14岁的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二、男子从少年到中年的八个称谓 1、舞勺之年:指13—15岁的男孩。意思是指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勺是一种乐舞,古代未成童者习之。 2、舞象之年:指15—20岁的男孩。“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是成童的代名词。出自《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3、束发之年:又称束发。也指15—20岁的青少年。束发就是将头发束起来。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就束发为髻(jì),叫成童;20岁时行冠礼,叫成年。 4、弱冠:指20岁的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身体还不壮实,所以称做弱冠,后来泛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5、而立之年:指30岁的男子。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因此而立之年作为男子三十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6、不惑之年:指40岁的男子。形容人到四十岁的中年时能明辨事理,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7、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8、冠者:指成年人。出自《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三、女子从少年到中年的十个称谓 1、金钗之年:指12岁的女孩。 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岁就要带金钗,所以金钗之年也特指女子十二岁。 金钗之年的典故出自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大意是说,这些女子头上的钗饰非常多,脚下踩的是五色纹彩职称的鞋子。在古代,女子出嫁得比较早,一般在及笄之后就开始嫁人,所以在正式出嫁前,就得先找好婆家。因此,女子在12—14时,就开始打扮自己,以求能嫁得如意郎君。 2、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女孩。豆蒄(kòu)比喻处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3、及笄之年:指15岁的女孩。汉族女子在15岁时举行笄(jī)礼时取字。笄(jī),是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头发的一种簪(zān)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4、碧玉年华:又称破瓜年华,指16岁的女孩。女孩16岁时如出水芙蓉般含蓄而不失典雅,是最美好的年纪,称碧玉年华来代称16岁的女孩是最形象的。 破瓜年华有二层意思。一是指古代女子16岁就结婚破处了,所以代指16岁女子。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两个八加起来是十六。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 5、桃李年华:指20岁的女子。桃李:桃花和李花,比喻人的青春年少。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6、
作者:许杰 编辑:许杰不好意思,卖了一下关子,虽然没有偏题,
作者:许孔固编辑:许杰编者许杰按: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羊冲许氏
作者:许 杰 编辑:许 杰笔者许杰根据湖北许氏宗亲会许德军转发
紧急寻人启事许佳良,男,12岁,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培英中学初一
今天在长沙工作的陈总找到笔者,他想寻找原岳阳市的一位同学,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