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别 1、连中三元 ①三元:是指科举考试中乡试中的“解元”、会试中的“会元”、殿试中的“状元”。 ②连中三元:指考生参加科举考试中,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读书人的最高荣誉。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③三元产生的过程:古代科举制度中,读书人只有在县、府参加童试(又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被录取者称为“生员(秀才)”称号后,才能参加以后的三级正式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A、乡试(又称秋闱):每三年的八月份在省府举行一次,乡试连考三场,每场考3天。考中的叫“举人”,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才能正式跨入土大夫阶层。其中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B、会试(又称春闱):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三月在京城的贡院举行的由举人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同样是连考3场,每场3天,考中的叫贡士第一名贡士称为“会元”。 C、殿试(又叫廷试):只有在会试中考中贡士的考生才能参加。殿试是最高层次的考试,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明清时期,殿试设保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考中者统称为“进士”。殿试后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2、独占鳌头 ①鳌áo:关于鳌有四种传说:第一种传说鳌是海里的大龟或大鳖。传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第二种说鳌是东海中有驮着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巨鳌,出自《淮南子·览里》;第三个传说鳌是龟头鲤鱼尾的鱼龙;第四种传说鳌是龙之九子的老大:“龙生九子,鳌占头”,为龙头,龟身,麒麟尾。 ②鳌头:当然就是鳌的头。但在独占鳌头这个成语里的“鳌头”是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 ③独占鳌头:原指科举时代考中了状元,现在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唐宋时期的皇宫正殿前,放有龙和鳌的石雕像于正中台阶石版上。殿试中录取的进士们列队立在阶下迎接金榜,而头名状元则站在鳌的石像前,所以称头名状元“独占鳌头”。 这个典故出自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3、金榜题名 ①金榜:常说人生有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里所说的金榜就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若要洞府花烛夜,必须金榜挂名时。” 那么金榜是什么意思呢?金榜就是古代科举殿试后由皇帝钦点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一般用黄纸书写,因此称黄甲、金榜,俗称皇榜。 ②金榜题名:因为录取进士的布告叫金榜,所以考中的进士上了金榜后就称金榜题名。这里的金榜题名出自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③典故释义:“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的意思是:我(指何扶)今天金榜题名了,本该春风得意。但春天还是那个春天,以前这里的花丛中常常有美女们光顾,为何今天形单影只? 这段话蕴含了诗人的伤感惆怅,表达了作者经过奋斗终于梦想成真,但是物是人非,那个她已经远去。这首诗类似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意境。 4、蟾宫折桂 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考取进士。 ①蟾(chán):又叫蟾蜍(chán chú),俗称癞蛤蟆。 ②蟾宫:指月宫。汉族神话传说中月宫里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后人也把蟾宫指月宫。 ③折桂:折断桂花。这里指攀折月宫桂花。 ④蟾宫折桂: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考取进士。这个典故出自《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举贤良封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⑤典故释义: A、典故中的晋武帝就是西晋的武帝司马炎,晋是司马炎时期的国名,泰始是武帝的年号,司马炎在位是时间为265年-290年。 B、典故中的郤诜(xì shēn),山东单县人,是西晋时期大臣,尚书左丞郤晞之子。郤诜博学多才,生性至孝。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了雍州刺史 C、贤良:指才能德行好。封策:本指皇帝封赐王侯的文书,又名封册。这里指对策。 D、典故中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郄诜赴任雍州刺史前,武帝在东堂和郤诜相见送别。武帝问郤诜的自我评价说:“爱卿对自己即将赴任雍州刺史有何感想?”郤诜回答说:“我认为在德才方面是天底下最好的。我就好像是月宫桂树林中的一枝桂,昆仑山上的一片玉一样。” 因此,后人用月宫中的一枝桂、昆仑山上的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由来。 二:联系 (一)、目的和愿望相同 1、最高的追求。连中三元、独占鳌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位于科举制金字塔的顶端,是古代学子最高的功名追求。取得这些称号是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最好报答,也是古他们考取功名,喜鹊变凤凰,实现报效朝廷,报效国家的最高起点。 2、最高的愿望。在科举时代,连中三元、独占鳌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这些诱人的“头衔”是古代家庭、社会对读书人寄托的崇高希望,也是对美好前途的最高展望。 (二)、有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连中三元>独占鳌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连中三元是指指考生参加科举考试中,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读书人渴望得到的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独占鳌头指科举时代考中了状元。尽管状元也非常难中,但连中三元更是难上加难。从隋朝到清朝的1300多年里,通过科举产生的文状元只有596名,武状元只有182名。而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蝉联第一,“连中三元”的,更是凤毛麟角,确切人数应是20位,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4人。可见“连中三元”高于“独占鳌头”。而金榜题名、蟾宫折桂都指考中了进士,是并列式的称号。所以,“独占鳌头”又高于“金榜题名”和“蟾宫折桂”。 因此,要将这四个功名的成语排列,图示如下:连中三元>独占鳌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 |
作者:许杰 编辑:许杰不好意思,卖了一下关子,虽然没有偏题,
作者:许孔固编辑:许杰编者许杰按: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羊冲许氏
作者:许 杰 编辑:许 杰笔者许杰根据湖北许氏宗亲会许德军转发
紧急寻人启事许佳良,男,12岁,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培英中学初一
今天在长沙工作的陈总找到笔者,他想寻找原岳阳市的一位同学,叫